2021年8月3日,國務院日前印發的《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以下簡稱《計劃》)正式對外發布,《計劃》提出了包括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8.5%、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2.16名、帶動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5萬億元等一系列切實目標。
圖片截自:中國政府網
8月4日,在《計劃》發布的次日,體育概念股開盤大漲,港股市場上的體育用品股集體強勁拉升,而A股市場上的體育概念股則掀起漲停潮,展示了市場對于《計劃》的積極反應。
那么,當全民健身這一國家戰略再度被強調,當5萬億的藍圖鋪在我們面前,體育用品業可以從中找到哪些機會呢?
- 1 -
近年來, “全民健身”成為了體育產業中最醒目的關鍵詞,而體育用品業的機會也正蘊藏于此。
《計劃》在開篇的總體要求中明確制定了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人民群眾體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熱情進一步提高,各運動項目參與人數持續提升,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8.5%,縣(市、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公共健身設施和社區15分鐘健身圈實現全覆蓋,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2.16名,帶動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5萬億元。
其中,要實現“縣(市、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公共健身設施和社區15分鐘健身圈實現全覆蓋”,作為滿足體育鍛煉的基本抓手,室外公共健身、商用健身、家用健身場景等所需求的健身器材和設施在市場中勢必將迎來需求側的快速增長。
另一方面,在《計劃》的主要任務當中,第一條同樣也是“加大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供給”。由此可見,“場地設施及器材”無疑成為各方關注的重中之重。
事實上,如今結合我國體育場地設施,尤其是群眾身邊的健身場地短缺的具體情況,相比布局趨于穩定的大型體育場館、校園體育空間,體育公園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打造體育公園網絡,成為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工作重點之一。
《計劃》中也明確提到,制定國家步道體系建設總體方案和體育公園建設指導意見,督導各地制定健身設施建設補短板五年行動計劃,實施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盤活城市空閑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設用地,支持以租賃方式供地,倡導土地復合利用,充分挖掘存量建設用地潛力,規劃建設貼近社區、方便可達的場地設施。新建或改擴建2000個以上體育公園、全民健身中心、公共體育場館等健身場地設施,補齊5000個以上鄉鎮(街道)全民健身場地器材,配建一批群眾滑冰場,數字化升級改造1000個以上公共體育場館。
面對新機遇、新趨勢,行業該拿出怎樣的姿態予以應對?作為體育用品行業思想的引領者,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牽頭組織,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全民健身器材專業委員會與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體育金融研究中心合作,在2021中國體博會上發布了《2021全民健身體育公園研究報告》,展示了自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后,體育公園作為群眾體育的新載體,開始被納入各省市的城市公共設施建設規劃之中,各級政府也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體育彩票公益金和地方財政性資金,逐步加大了對體育公園建設的支持力度,全國各地的體育公園建設呈現區域化集中發展的新態勢。
結合當下市場發展勢頭和體育產業趨勢,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體育類設施或是當下乃至未來一段時期內市場上最受青睞的方向。
在此之前,我國體育產業中需求側發展遠不及供給側,這在市場中呈現出一種失衡狀態。但基于《計劃》中的明確指導性意見,需求側的力量將越來越強大,我們也可以初步判定未來自于消費者對于體育設施的消費意愿將開始得以激發,產業的活力開始顯現,同時也呈現出一種更健康、更均衡的發展態勢。
為解決全民健身區域發展不平衡、公共服務供給不充分等問題,促進全民健身更高水平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健身和健康需求,體育用品業無疑迎來了黃金機遇。
- 2 -
隨著東京奧運會賽場上金牌獎牌捷報頻頻,國民對于體育健身的熱情也不斷高漲起來,“十四五”開局之年,把建成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從本世紀中葉提到了2035年,其中“建成體育強國”的目標,同樣提早了15年,需要全民更多參與。
《計劃》中明確提到在未來將廣泛開展全民健身賽事活動。鞏固拓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成果,大力發展“三大球”運動,推動縣域足球推廣普及。制定運動項目辦賽指南和參賽指引,舉辦運動項目業余聯賽,普及運動項目文化,發展運動項目人口。支持舉辦各類殘疾人體育賽事,開展殘健融合體育健身活動。支持各地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培育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品牌,鼓勵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區域聯合打造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品牌,促進區域間全民健身協同發展。
2021中國體博會上,由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編制的《2021年大眾健身行為和消費研究報告》發布,對大眾健身消費市場的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了集中展示。報告顯示,后疫情時代,群眾依然保持著較高的運動熱情,健身場景呈現出多元化態勢,體育方面的消費意愿進一步增強。
而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我國未來幾年的經濟增速還將保持在中高速水平,消費需求在“雙循環”新格局中的地位也將越來越突出,體育消費將成為國家經濟的高增長點和突破口的新型消費,全民健身浪潮的形成,在未來將不斷帶動更多參與人口,對于體育用品行業來說也將不斷刺激保持高速增長的狀態。
同時在《計劃》中,無論是“促進重點人群健身活動開展”,還是“推進全民健身融合發展,深化體教融合”等方向中,我們注意到,“青少年體育”都是最大的關鍵詞。
事實上,從去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聯合印發了《關于印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開始,深化體教融合就進入了深入、快速實施階段。
從長遠看,在體教融合和學校體育相關政策的驅動下,青少年體育培訓業態勢必將進入“快車道”發展——青少年運動興趣和體育消費習慣的養成,會讓青少年成為未來的健身器材市場潛在的主流消費者,這將使相關體育產業的體量得到規模倍增的擴容,并使體育產業增加值未來的結構和比例會更加趨近于合理,產業布局更加完善和多元。
另一方面,《計劃》中還特別提到提高健身設施適老化程度,研究推廣適合老年人的體育健身休閑項目,組織開展適合老年人的賽事活動。如今人口老齡化將是今后較長一個時期我國的現狀,因此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也需要逐步滿足老齡化社會需要。換句話說,老年人健身市場將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康養+體育”這一體育用品行業的融合點,通過政策的強化,不斷優化體育健康產業布局、發展壯大市場主體、豐富體育健康產品供給,能夠大大推動醫療、養老、養生與體育融合發展,也為體育用品行業帶來全新的增長點。
此外,這也給中國體育用品行業產品質量和標準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今國內體育用品制造企業仍有不少處于發展初級階段,低品質、低附加值、低效益、同質化等問題依然存在。短期內爆發式增長為相關企業銷售業績增長、渡過難關提供了機遇,但從《計劃》來看,無論是全民健身、青少年體育還是老年人的“康養+體育”,持續的消費需求將進一步加速了行業的變革。
《計劃》之中,也再次強調要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閑和競賽表演為龍頭、高端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現代體育產業體系。推進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鼓勵體育企業“上云用數賦智”,推動數據賦能全產業鏈協同轉型。促進體育資源向優質企業集中,在健身設施供給、賽事活動組織、健身器材研發制造等領域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瞪羚”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鼓勵有條件企業以單項冠軍企業為目標做強做優做大。
在此背景下,人們對互聯網健身等高科技含量體育用品的消費需求,也對企業的科技化轉型和升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們注意到,國務院辦公廳此前頒發的《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就曾明確指出,大力發展體育用品制造業應推動智能制造、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體育制造領域的應用。未來體育用品行業的發展,不僅要針對不同類型消費者開辟專項的運動用品市場,還要借科技的力量不斷升級運動體驗。
對于體育用品企業而言,應當找準青少年、老年等發展藍海,積極引進先進生產設備與儀器,升級企業生產鏈條,加大產品的科技力量投入,實現智能化升級的轉型,從而創造出更個性化的產品及更長遠的品牌價值。
進入新時期,國內體育產業逐步從疫情沖擊的陣痛中得以“蘇醒”。在整體向前的大趨勢下,體育用品業也迎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
根據國家近年來的政策力度與2025年“5萬億”目標下的巨大市場空間,未來5年將是國內體育產業大發展的機遇期。在包括《計劃》在內的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指導下,對于體育用品制造業而言,各產業集群和企業仍需仔細把握政策的方向,就有望在未來抓住機遇,再創輝煌。